[汽車之家 品牌歷史] 2017今天正式離我們而去,2018年最后一批90后也已經年滿18,一夜之間“曬18歲”刷滿了我們的朋友圈。那些幾十上百年的汽車品牌們18歲時候又在干什么呢?這篇文章就帶您看看車企們18歲時的樣子!
豐田喜一郎并沒有繼承父親龐大的紡織家業(yè),父親向英國紡織機公司出售織機專利供喜一郎創(chuàng)業(yè)制造汽車。豐田汽車公司成立于1933年,其首款產品豐田AA型轎車于1936年誕生,截止1943年,豐田AA型轎車共生產了1404輛。
豐田在“18歲”時做了件大事!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大量軍用越野車的需求促使各大車廠紛紛參與競標。1951年1月,豐田打造出豐田Jeep BJ的試驗車?!癇J”名稱源自這款車采用的3.4升直列六缸B型發(fā)動機和經過改良的豐田SB卡車的J型底盤。然而試驗車并沒有獲得軍方的認可,但這款車卻在同年8月被日本警察預備隊相中(今陸上自衛(wèi)隊)。
豐田Jeep BJ越野車與美軍的威利斯越野車結構相似,其車身采用帆布車頂,這款車通富士山測試路段嚴苛的測試項目證明了它的越野能力和耐久性。由于當時日本政府辦事效率極低,對車輛的規(guī)格和價格談判耗費了兩年的時間,直到1953年8月,豐田Jeep BJ才正式量產,第一年共生產了298輛,首款以Land Cruiser命名的FJ25誕生于1955年。
日本實業(yè)家鲇川義介名下的戶畑鑄物于1931年與日本DAT汽車公司組成集團企業(yè)。1933年,鲇川義介從DAT汽車公司收購了Datsun的業(yè)務,建立了戶畑鑄物汽車分部。到了1933年底,鲇川義介將汽車分部改為獨立公司,1934年6月正式更名為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
雖然公司已更名,但其產品仍在使用Datsun品牌標識,首款采用Nissan標識的車型是1937年推出的日產70型轎車。上世紀50年代起,日產汽車開始尋求與海外汽車公司合作的方式以提升自身產品的技術含量。經過一系列海外考察后,日產最終于1952年底與英國Austin汽車公司簽署了技術合作協(xié)議。
日產在自己“18歲”時與英國Austin汽車公司“處對象”了。1953年,日本本土生產的Austin A40正式下線,這款車搭載42馬力的1.2升四缸發(fā)動機,這也是首款日本生產的海外品牌車型。1955年,Austin A50開始試生產,源自Austin技術的Datsun 110也于1955年正式上市,與英國Austin的合作為日產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
本田之父本田宗一郎于1934年創(chuàng)辦了制造活塞環(huán)的東海精機公司,二戰(zhàn)結束后宗一郎將東海精機60%的股份出售給豐田公司,年近40歲的本田宗一郎開始了二次創(chuàng)業(yè)。1947年,宗一郎將軍方剩余的發(fā)電機進行改造并安裝在自行車上獲得市場廣泛認可,宗一郎在1948年成立了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
眾所周知本田是靠摩托車起家,本田首款真正量產的汽車是T360微型貨車。本田S500敞篷車于1963年誕生,它的出現表示本田正式進入轎車生產領域。此后,本田在S500的基礎上推出了其繼任車型S600。改良了發(fā)動機性能并提升配置的S600共生產了13084輛。本田在自己“18歲”時推出了S系列敞篷車的“最后”一款產品——本田S800。
本田推出S800是為了滿足那些對性能有著高要求的消費者,S600那臺606cc的AS285E發(fā)動機最大功率57馬力,而S800配備了70馬力的AS800E發(fā)動機,這也使本田S800的最高時速達到161km/h,成為首款時速超過100英里/小時(約合161km/h)的本田車。之所以上面說它是“最后”一款本田S系列敞篷車,是因為S800在1970年停產后,直到1999年本田才推出S2000。
1940年,25歲的鄭周永創(chuàng)辦了一家汽車修理廠,懷揣汽車夢的鄭周永將現代土木建設和現代汽車工業(yè)兩家企業(yè)合并。1967年,現代汽車公司成立并斥巨資引入福特的生產技術,由Italdesign設計公司打造的Pony Coupe概念車亮相1974年都靈車展。
現代汽車投資1億美元的蔚山工廠于1975年建成,自家首款轎車Pony試制成功并于1976年2月開始批量生產。現代Pony搭載初代三菱Lancer所使用的三款直列四缸汽油發(fā)動機,截止1985年底,兩代Pony共生產了293936輛。Pony停產的這一年也就是現代的“18歲”時,一款重量級車型宣告問世——現代Sonata。
現代Sonata于1985年11月在韓國正式發(fā)布,這款車是福特、三菱和現代三家公司合作的結晶,為了與大宇Royale競爭,現代沿用了部分Stellar上的部件甚至是外觀設計,然而初代Sonata與現代Stellar并沒有過多的產品差異。出自福特平臺的Sonata采用三菱提供的1.6升、1.8升和2.0升四缸發(fā)動機。除在本土銷售外,初代Sonata還出口到加拿大和新西蘭等海外市場。可謂是現代拓展開外市場的功臣。
標致家族早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尚未完成的1810年便建起了鋼鐵廠,致力于用機械解放人力,并以加工小型金屬零件(鋸條、咖啡磨等)作為起點。1890年,標致首次推出了以汽油作為動力的車型標致Type 2,而這一年也被稱為是標致汽車的元年。
由于汽車業(yè)務在標致的家族企業(yè)中不受重視,因此公司管理層之一的阿爾芒·標致決定自立門戶,并在1896年創(chuàng)立了標致汽車公司。同年,標致首款自主研發(fā)的發(fā)動機問世,該發(fā)動機采用臥式雙缸結構,后來被應用在標致Type 15車型上,能產生8馬力的最大功率。
標致汽車逐漸打開了市場,到1913年時,其汽車年產量已達到9338輛,占法國汽車總產量的50%,其國內市場占有率更是高達20%。然而,標致汽車公司的“18歲”卻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一戰(zhàn)期間,公司創(chuàng)始人阿爾芒·標致與世長辭,標致的里爾工廠被占領,其余幾家工廠轉而制造軍需產品。
安德烈·雪鐵龍在1905年創(chuàng)辦了生產人字形齒輪的工廠,由此賺到了第一桶金。一戰(zhàn)期間,他又通過生產軍火將企業(yè)規(guī)模迅速擴大。同時,他還暗自召集了一支工程師團隊,著手研發(fā)以流水線方式生產汽車。1919年,雪鐵龍汽車公司成立,首款產品雪鐵龍Type A問世。
雪鐵龍Type A是歐洲第一款采用流水線生產的車型,該車搭載了1.3升直列四缸發(fā)動機,最大功率10馬力,配備3速手動變速箱,最高車速65km/h。雪鐵龍Type A的售價為7950法郎,在當時是很有吸引力的價格。
雪鐵龍“18歲”時生產銷售的主力車型名為Traction Avant,它不僅是世界上首款前置前驅轎車,還采用了承載式車身及獨立前懸架,大大提升了穩(wěn)定性和舒適性。大量創(chuàng)新技術的應用使Traction Avant好評如潮,媒體稱贊它:“新穎、大膽,豐富獨特的技術是對過去的徹底超越?!?/p>
恩佐·法拉利曾是阿爾法·羅密歐旗下的一名賽車手,1939年,他離開老東家,成立了為意大利政府制造飛機零件的Auto Avio Costruzioni公司。同年,恩佐·法拉利受托基于菲亞特508C平臺制造兩輛賽車,用以參加1940年Brescia大獎賽。該車被命名為AAC Tipo 815,動力系統(tǒng)搭載了1.5L直列8缸發(fā)動機,最大功率76馬力,匹配4速手動變速箱,最高車速可達170km/h。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拉利的主要工作是制造磨床,其工廠雖然遭到盟軍炸毀,不過很快得到了重建。1947年,首款以法拉利命名的車型法拉利125 Sport問世,該車動力系統(tǒng)搭載了1.5L V12發(fā)動機。同年,兩輛法拉利125 Sport首次參賽。
上世紀50年代,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最大的特色是參賽車隊由汽車制造商管理,而法拉利與瑪莎拉蒂的冠軍之爭,是當時比賽最大的懸念與看點。1951年,法拉利贏得了首個大獎賽冠軍,次年,法拉利又捧回了第一個世界冠軍?!?8歲”時,恩佐·法拉利將公司更名為Auto Costruzioni Ferrari。
1899年,喬瓦尼·阿涅利聯(lián)合其他幾位意大利企業(yè)家和貴族共同成立了意大利都靈汽車公司,簡稱F.I.A.T.。阿涅利從Ceirano公司購買了車型專利,并利用買來的技術在制造出菲亞特的首款車型4 HP。該車動力系統(tǒng)搭載了最大功率4.2馬力的0.7L雙缸水冷發(fā)動機,匹配3速手動變速箱,最高車速達到了35km/h,百公里油耗約為8L。菲亞特4 HP在1899年僅制造了8輛,第二年又制造了18輛便宣告停產。
菲亞特的“18歲”正值一戰(zhàn)期間,公司的產能幾乎都集中到了軍需品上,制造出菲亞特70戰(zhàn)地通勤車、菲亞特18 BL軍用運輸車等。菲亞特70專門為意大利皇家軍隊所生產,其后座加寬后可容納3名乘客,菲亞特70型轎車搭載一臺2.0升直列四缸發(fā)動機,最大功率21馬力,最高時速70km/h,該車還配有完整的電氣系統(tǒng),這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先進的。
18 BL是菲亞特應意大利軍方要求開發(fā)的能夠媲美美國軍用卡車的運輸車,以備在戰(zhàn)時崎嶇的道路上提供兵力和資源的運輸及補給。該車動力系統(tǒng)搭載了5.6升四缸發(fā)動機,最大功率38馬力,采用4速手動變速箱,最高時速28km/h。除了供應意大利軍方以外,菲亞特18 BL也曾被法國、英國和俄國等盟友所使用,在一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53年7月15日,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在吉林省長春市奠基建立,國家領導人親筆題詞:“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這象征著中國有了自己的汽車工業(yè)。
18年后的1971年正趕上文化大革命運動的巔峰時期,對汽車工業(yè)的沖擊很大。實際上這段時間一汽唯一還在生產的就是紅旗CA772保險車,是中央下達的政治任務,即后來領導人乘坐的防彈車。
另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礦山、石化、水電等行業(yè)急缺重型載貨汽車。1971年國家一機部向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下達了研制CA390型60噸礦用自卸車的任務。該車經過兩輪樣車試制之后,于1973年12月31日試制成功。
通用汽車公司的前身是1907年成立的別克汽車公司,1908年威廉·杜蘭特收購了別克,于9月16日正式成立了通用汽車公司。隨著業(yè)務的發(fā)展,通用陸續(xù)收購了十余家汽車品牌,以及汽車電子、汽車金融等其他公司,圍繞汽車開展了多元化的業(yè)務。
1926年是通用汽車公司的18歲,這一年的輝煌來自于旗下公司奧克蘭推出的一款車型:龐蒂克。1926年1月的紐約車展上,奧克蘭推出了一款名為龐蒂克的3.1L 6缸轎車,上市半年就賣出了3萬9千臺,次年成為美國最暢銷的車型之一。
因為龐蒂克的聲名遠揚,1932年通用決定將奧克蘭收編為龐蒂克汽車公司的分部,著重進行龐蒂克轎車的研發(fā)和生產。在后來的幾十年里,龐蒂克汽車在美國運動型汽車市場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1903年,亨利·福特以自己的姓氏為名創(chuàng)建了福特汽車公司,同年6月,亨利·福特又創(chuàng)建了福特品牌,即今天的福特汽車。巔峰時期的福特汽車公司旗下共有福特、林肯、水星、馬自達、阿斯頓·馬丁、捷豹路虎和沃爾沃8個子品牌。
1908年福特推出了T型車,流水線裝配技術讓T型車有著極短的裝配時間和極為低廉的價格。當其他公司一輛汽車平均裝配時間為700小時,均價4700美元時,福特裝配一臺T型車只需12.5小時,售價僅為850美元。因此在1921年,也就是福特18歲那年,T型車的產量已經占到了全世界汽車總產量的56.6%!
也是在這一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沃倫·哈定接見了亨利·福特,并稱贊他為美國建立了一家最了不起的公司。圖中從左到右為亨利·福特、托馬斯·愛迪生、沃倫·哈定和哈維·費爾斯通在一起度假。
德國人卡爾·本茨在1885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輛汽車,他與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威廉·邁巴赫聯(lián)手創(chuàng)立在1890年的汽車公司成為競爭對手。1926年6月28日,這兩家德國汽車公司聯(lián)手合并成為戴姆勒-奔馳公司(Daimler-Benz AG),公司生產的車型名稱統(tǒng)一名為Mercedes-Benz。
在梅賽德斯-奔馳的“18歲”時正處于二戰(zhàn)期間,作為德國最強大的汽車生產公司,奔馳全部業(yè)務被迫轉型生產軍用車輛。截止到1944年,梅賽德斯-奔馳總共生產了大約4900輛L1500A型軍用卡車,這款車輛在戰(zhàn)場上用途廣泛,可作為運輸士兵車輛,也能架上武器參加戰(zhàn)斗,動力系統(tǒng)是一臺2.6L直列6缸汽油發(fā)動機,底盤可實現四輪驅動。目前為止,世界上已保留恢復的L1500不超過5輛。
德國戰(zhàn)敗之后,梅賽德斯-奔馳經過兩年的修整,在1947年恢復生產推出了戰(zhàn)后首輛轎車——奔馳170V(W136),這款車被公認為現代奔馳汽車的鼻祖,奔馳在該車的基礎上開發(fā)了第一代S級豪華轎車——奔馳220(W187)。從此之后,梅賽德斯-奔馳開始步入輝煌的豪華汽車發(fā)展時代。
寶馬汽車公司成立于1916年3月7日,起初這家公司為巴伐利亞飛機制造公司(BFW),該公司生產業(yè)務包括飛機、家具、櫥柜、助力自行車、摩托車等。1922年,奧地利金融家Camillo Castiglioni收購了BFW公司,隨后他又買下Rapp發(fā)動機制造公司(即巴伐利亞發(fā)動機制造有限公司,德文縮寫“BMW”),然后將兩家制造公司合二為一,成立了新的寶馬公司。1928年時,寶馬公司收購了艾森納赫汽車公司,開始正式進入汽車市場領域。
在寶馬汽車公司“18歲”時也就是1934年,寶馬303型汽車停止生產,這款車不僅是寶馬首款搭載直列6缸發(fā)動機的汽車,而且還是寶馬采用“雙腎”形進氣格柵的第一輛車,這一外觀特征已經成為寶馬汽車品牌傳承至今的重要經典元素。
除了在汽車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以外,公司同時還不斷開發(fā)推出寶馬摩托車業(yè)務,無論是賽車和還是民用摩托車,實力都很顯赫。在二戰(zhàn)期間寶馬公司被要求給德國軍隊大量提供航空發(fā)動機及軍用摩托車。納粹被擊敗之后,寶馬公司無奈得到盟軍國家限制,慢慢通過被占領的英法美蘇四國允許后,才逐步恢復汽車、摩托車生產,直到強大起來。
奧迪汽車也是德國汽車歷史發(fā)展悠久的品牌,它的成立相比奔馳與寶馬更加復雜。在1932年,奧迪(audi)、DKW、霍希(Horch)和Wanderer這四家德國汽車公司組成了汽車聯(lián)盟公司(Auto Union)。當初四家汽車公司為了提高合并后的品牌知名度,將“四連環(huán)車標”主要用于賽車上。
汽車聯(lián)盟車標的四個圓環(huán)代表著四家汽車公司,同樣是一個經歷過二戰(zhàn)的汽車品牌,1949年“汽車聯(lián)盟”骨干成員在戰(zhàn)爭過后逃亡到慕尼黑附近的Ingolstadt(也就是現在奧迪的總部)重新建立汽車聯(lián)盟(Auto Union AG),并且繼續(xù)沿用四連環(huán)車標。也就是說在奧迪品牌在“18歲”時(1950年),正處于再次發(fā)展的初期。
1958年4月,實力強大的戴姆勒-奔馳公司收購了汽車聯(lián)盟87%的股份,第二年后將其余股份全部買下,戴姆勒-奔馳公司再次成為德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商。直到1964年,奔馳公司受到汽車聯(lián)盟的拖累,將它專賣給大眾汽車,1965年汽車聯(lián)盟成為大眾汽車子公司,隨該后品牌簡化四連環(huán)車標正式獨立成為“奧迪”汽車品牌。
1935年,英國一家名為S.S.的汽車公司推出了一款全新的跑車,并將其正式命名為SS Jaguar 100,自此,Jaguar(捷豹)一詞正式出現在了汽車世界中。
到了1953年,18歲的捷豹汽車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人生巔峰”——C-Type賽車在當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包攬了冠軍、亞軍和第四名。
隨后,捷豹趁熱打鐵,在1954年又帶來了D-Type賽車和E-Type跑車,而后者憑借自己的優(yōu)雅,成為了整個英國汽車工業(yè)的驕傲。
1945年二戰(zhàn)結束,這時整個歐洲的主題就是兩個字——“重建”。1947年,羅孚公司受到威利斯吉普車的啟發(fā),生產了一款適合惡劣路況的四驅多功能車,這就是Land Rover路虎。
路虎品牌的正式誕生是1948年,而當它到了18歲,也就是1964年,這個本來面向農場的工具車早已憑借自身強大的多功能性成為了很多國家軍隊、探險家甚至皇室共同的選擇。
又過了4年,當這個品牌到了22歲的時候,路虎為世界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車系——Range Rover攬勝,從此,這個不羈的糙漢正式融入英式優(yōu)雅,成為了“越野車中的勞斯萊斯”。全球各國的車企在自己“18歲”時的經歷各不相同,有些順風順水、有些歷經坎坷,不過不管如何,這些車企在 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走到了現在,2018年我們會更好!
不知道這兩天有多少人被朋友圈里各種青澀的18歲照片雷到了,反正我的眼睛已經辣得睜不開了。最后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車企也有朋友圈,又會有怎樣的花式炫青春呢?